党的建设    首页 > 张家口市林业局 > 党建纪检 > 党的建设
寻找最美务林人——葡萄架下,果农最贴心的“张工”
信息来源:林业局                 发布时间:2018-05-21

 

张晓荣,53岁,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张家口市宣化葡萄研究所高级农艺师。
  33年来,她始终心系林农,坚持深入“三农”第一线调查研究,围绕我市葡萄产业化的发展及葡萄品质的提高,创新性地推广高效实用的先进技术,为果农科技素质的提升和经济收入的增加做出贡献, 果农们亲切地称她为 “张工”。
  为掌握更多的先进技术,更好地指导果农, 张晓荣作为全国葡萄学会理事,参加了历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及其它学术会议,和国内外专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从中汲取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并创新加以利用。她编写了《牛奶葡萄不同架形及不同栽培方式操作技术规程》《葡萄栽培管理技术》《葡萄防灾减灾实用技术手册》等多本书籍发放到各个县区,参与起草了省、 市葡萄标准。 主持和主研了 《无公害葡萄生产配套技术研究》《白牛奶葡萄无公害保鲜技术研究》《牛奶葡萄架形改造及栽培技术改进研究》等30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多个省、市科技奖项,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受益林农近万人,对我市葡萄产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1年,由张晓荣主持的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无公害葡萄生产配套技术示范与应用》,在我市5个葡萄主产县区建立了无公害科技示范园11.2万亩,使温室葡萄一级果率达到85%,增加41%, 每亩地平均增加产值5700元;露地鲜食葡萄一级果率达到83%,增加43%,病虫害发生率降低53%,每亩平均增加产值1520元。以点带面,推广普及无公害葡萄生产配套技术,累计示范面积30.5万亩,三年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66亿元,社会效益明显。
  河子西乡下八里村年近60岁的赵堆起夫妇,原来是种植蔬菜的农民,听说种植设施大棚葡萄效益高,就把原来种植蔬菜的大棚用来种植葡萄,但由于不懂种植技术,盲目引进了大量管理技术要求很高的无核“8611”葡萄,种植三年后也不结果,没有经济效益。夫妇俩忧心忡忡地来到宣化葡萄研究所,希望得到专家指点。张晓荣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亲自去大棚里进行技术指导,一指导就是十几年。当时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只要是葡萄管理的关键时期或者在设施葡萄种植时遇到疑难问题,她都心急如焚地骑车20里奔向田里,观察葡萄长势,及时为他们传授先进技术并答疑解难。她还为赵堆起夫妇的设施大棚进行品种结构的改良和种植架形的改造,传授立体栽培技术,使他们不到一亩的大棚一年能收入5万元。
  像这样的事例多得举不胜举,从土壤整理挖定植沟到品种的选择搭配,从架形的设置到树体的夏剪和冬剪等,张晓荣都手把手地教着果农,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更是到葡萄地里和果农们一起观察分析,传授病虫害预防的知识。
  张晓荣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克服自己的身体不适,每年下乡达200多天,室内培训达40多次,现场指导培训达50多次,直接培训人次达5000多人次,我市种植葡萄的各县区及周边省市葡萄产区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晓荣多年的辛勤帮扶和精心培育下,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种植能手,他们种植的果园均取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张晓荣个人获得众多荣誉:2007年以来,她先后被评为市品牌建设先进个人、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市优秀科技特派员,2010年被省林业局授予全省“林果技术能手”称号。
  面对一个个“成绩单”,看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丰收果实,张晓荣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说:“看到果农们种植难题解决后脸上露出的笑容,得到了他们对我们科技工作者的信任,我心里特高兴,有一种幸福感。”